简介 Short Description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
編輯推薦 Editor Review
Reviews
作者介紹
苏珊·佩罗(SusanPerrow),来自澳大利亚东海岸,资深幼儿教师,有超过三十年的教学、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的经验。她致力于研究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位优秀的“故事医生”。
1986年苏珊在拜伦湾创办了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2000年她在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开设了讲故事的课程。2001-2003年参与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儿童故事治疗”研究项目。苏珊在世界各地为教师、家长和治疗师们举办故事工作坊和讨论会,足迹遍及非洲、欧洲、美国,最近还把她的故事带到了亚洲和中国。今年3月份在北京举办了讲故事工作坊,听众反响热烈。
序言
在2011年3月的北京之行中,我有幸见到一位对中国道家思想很有见地的老师以及他的几位学生。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与我所从事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工作,竟然有很多的相通之处。这些交谈使我对中国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对它做进一步的了解。西方人似乎总要刻意创造条件,促使事情发生,而道家思想却讲求顺应自然,崇尚无为之道。它深刻地阐释了一种谦卑、自然而质朴的存在方式。
道家思想尊重直觉,讲求自然,希望做到返璞归真。给孩子讲故事的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非常高兴我的书能被译成中文,在此我也感谢立品在此过程中所作的工作。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一些桥梁的作用,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对生命富有深刻洞见的东方人或许可以通过这道桥梁,与西方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展开深入的对话。
道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似乎超出了语言所能描述的境界。人们告诉我,只有实践它的人才能真正体悟它的精髓。人们还说,在道家那里,情感和思想是融为一体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在构想故事的时候,往往是“情感”和“感觉”——而不仅仅是缜密的思维——在带领人们找到一个好故事。然而这个过程往往难以言传,对于那些一心想要学会讲故事的人们,我只能说:亲自去实践吧,然后你就会有所领悟。
你会怎样定义或描述一个故事呢?在读这本书之前,想一想这个问题或许会很有意义。
也许,“故事”就像一个人、一棵树或一道彩虹一样难以定义。是否因为——就像本·沃克利所说的那样——故事有自己的生命?是的,“故事”就如生命一样难以定义或归类。
不过,我们不妨像桑人那样,试着用故事的语言,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暗喻的方式来描述“故事”。当我们的思绪沉浸在想象的氛围中,各种暗喻便会纷沓而至,帮助我们从更广阔也更丰富的层面去理解故事的本质。
C.P.埃斯蒂斯在《和狼群一起奔跑的女人》一书中将故事比作“药”。你是否曾经感觉某个故事以某种方式治疗了自己?我一直在尝试用故事帮助那些有挑战性行为的孩子,在此过程中,我曾经见证——并且依然见证着——故事那良药一般的“疗愈”作用。这些经历非常振奋人心,它们促使我写出了这本有关“治疗性故事”的书。我非常高兴地得知,这本书现在有了中文名字,叫做《故事知道怎么办》。
故事知道怎么办,因为故事总有妙招。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许许多多的故事会聚成一股“甘泉”,走在生命途中的旅人可以汲水解渴,然后振作精神,继续上路。这些旅人有的来自中国,有的来自澳大利亚,有的来自非洲,还有的来自世界各地。
我希望,《故事知道怎么办》这股“甘泉”能让旅人们在汲水饮用后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还希望他们能受到启发,写出自己的故事——因为故事知道怎么办!
苏珊·佩罗
2011.4
編輯推薦
《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揭示了故事的疗愈功能,帮助你判断什么是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和挑战性情境,告诉你怎么创编故事以对治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其中收集了大量美好的故事和童谣!
当你的孩子无所事事、不停地抱怨或者胡搅蛮缠时,作为家长,你会怎样压制住自己的一腔怒火和他们“斗智斗勇”?当幼儿园的孩子出现撒谎、偷窃等不良行为时,作为老师,你会如何巧妙地化解而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当你的小患者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或不能正常如厕时,作为治疗师,你又该怎样帮助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来,讲个故事吧!《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你——故事知道怎么办!